如果说预视觉化是先知先觉的话,那么把照片拍下来带回家中,处理好后放置数天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触,然后突然有一天灵感来了,拿出来重新处理,结果原本是渣作的突然就变得好看,这个算是很后知后觉的了。
虽然我可以做到预视觉化,但并不是每一张照片都可以预先构想完成品的样子,只有在情感特别强烈的时候才会有比较完美的预视觉,大多数时候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首页的《秋、茶园与伐木场》那张就是强烈感触下的作品,在看到现场的场景后,我知道那几棵水杉是重点,与周围茶园的绿色形成对比,冷冷的环境光可以和暖色的树形成反差,利用那些堆积的木材形成的引导线以及山脊的走势来指引目光走向视觉中心,后期的时候重现了脑海里当时的画面,而《初秋》那张就是比较模糊的概念,只想着光影和构图,试图创作一个印象派风格作品,不过拍下来后看液晶屏的时候就确定,这张可以实现我的模糊想法,回来以后依照这个想法仔细加工了一番,生成了现在的作品,而《隐居之地》就更加模糊不清,当时大雨滂沱,雾气笼罩,我知道这种条件下可以有很好的作品,只是当时没有太多想,完善了构图后就拍照了,也并没有觉得这张特别出众,直到几天以后与别的作品放在一起处理的时候,突然觉得它可以成为一个教科书式的Fine-art作品,符合各种构图和色彩理论,结果这个后知后觉的结果反倒成为我最骄傲的作品之一。
所以可见先知先觉与后知后觉都是创作出好作品的重要因素,如果无法做到预视觉化,那么在照片完成后依旧有机会完善它,只是,一定要保证构图的完美,因为它在后期很难被更改,尤其是被忽略在画面外的元素,是无论如何也添加不回来的了,而我听到有国外编辑经常向摄影师寻求画面外的元素。
这也是预视觉化的作品之一,在拍摄的时候就已经确定要用黑白表现纹理,压深背后的色彩以强调花瓣。